首页 >> 新闻 >> 国内新闻 >> 滚动资讯 >> 正文
  • 别让“讨好型人格”毁了孩子的一生!

  • 时间:2018-05-14 新闻来源: 北京热线
    •    最近身边的人都在讨论一个词——“讨好型人格”,这类人群最明显的表现就是:委屈自己对待别人。

        年少成名的才女作家蒋方舟在某综艺上剖析自己的成长心路历程:

        “日常相处中,我不会表达自己的不满或展示自己的愤怒,即使我已经很不愉快了 ,我也会忍着。我太在乎别人的评价了。”

      小新星国际教育

        这番言论,很快引起了共鸣,在台下的马东和赵又廷就表示自己多多少少存在讨好型人格。

        有人说自己就是很容易产生愧疚,害怕给别人添麻烦而可以忽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求。也很难拒绝别人,经常抬高别人,贬低自己。

        其实这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

        如果在儿时成长环境中,有重要的人需要孩子去小心取悦,以求获得在相对安全和足够关注的空间里成长,那么孩子下意识的就会成为一个讨好者。

        01

        会哭的孩子有糖吃

        妈妈生气——孩子赶紧道歉:妈妈我错了,以后再也不惹你生气了;

        妈妈很累——孩子立马给妈妈揉肩捶背:妈妈辛苦了;

        妈妈沉默——孩子战战兢兢地不敢玩也不敢动。

        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这样做,并且口头禅都是:你要乖乖听话,不要让爸爸妈妈操心,自己的事情自己做。

        但是家长们可能忽略了一点,再懂事再听话,孩子就是孩子,天真烂漫才是他最真实的表现。

        没有孩子天生懂事,会哭的孩子才有糖吃。

        在去年的热播剧《我的前半生》中,罗子君的儿子平儿会撒着娇要妈妈把热水器换掉,大大方方的感受的家人对自己的疼爱。

        而凌玲的儿子佳清却失去了该有的童真。原生家庭破碎,他偏执的讨好妈妈,然后又习惯性的讨好新的家人。

      2.jpg

        再喜欢的东西也要拱手让人

        在本该无法无天的年纪,他总是察言观色、欲言又止,甚至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,即使他是真的很委屈。

        他不会用撒娇博取关注,习惯了自动适应环境,也习惯了别人把他当大人看待的眼神。只好努力做到“不让妈妈失望”。

        但是当孩子获得不了被无条件深爱的理由,他的交往方式也会变得迁就和让步、没有原则。

        长此以往,又怎能实现自我尊重和自我成就的价值观呢?

        02

        讨好是一种病

        心理学家Harriet Braiker写过一本书,叫《讨好是一种病》,她在书中提到:

        “关于讨好有一个很大的误解,很多人会觉得它是一种良性的心理状态,毕竟看起来,被当做好人总是不错的,但实际情况是,很多讨好者已经不是简单地取悦他人,而是无法控制的对别人好,甚至对他人的赞赏和认可上瘾。”

        这种上瘾的讨好行为,在一部电影里面被诠释的非常到位——《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》的女主角松子,经常做着白雪公主的美梦。

        父亲把全部心思放在生病的妹妹身上,连笑容都少有。常年不得父爱的松子,意外发现学小丑扮鬼脸可以让父亲笑,便每天这样逗父亲。

      3.jpg

        松子乐此不疲的做着奇怪的嘴脸,并养成了讨好型人格。

        最讽刺的是:她生性善良,一生不断地讨好别人,却也不断地被嫌弃、被欺骗,甚至因为误杀人而锒铛入狱。

        谁都无法保证善良不会被嫌弃,所以我们要在善良之前,先成为有本事的人,这样的善良才有锋芒。

        03

        让孩子学会说“不”

        讨好型人格孩子有一个做显著的特点就是敏感,他们熟知别人的情绪需要,并情不自禁的做出自我牺牲。那么,有哪些因素会让孩子形成“讨好型”人格呢?

        ❶ 原生家庭不和谐,孩子缺少关爱和陪伴。

        如果父母常常当着孩子的面吵闹、冷言冷语甚至大打出手的话,那么孩子心中的不安全感会扩大,形成讨好型人格的几率会很高。

        ❷ 严厉压抑的成长环境,否定式的家庭教育。

        父母对孩子要求严格,只有考出好成绩才会笑脸相迎,经常会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相比:“你的字写的这么差,看看隔壁小明写的字多好看!”

        ❸ 父母本身就是“讨好型人格”。

        “讨好型人格”的父母,自我价值感很低,不自觉地就会照顾别人家孩子父母的情绪,也会不自觉引导孩子去在意别人的评价。

        他们会用这样的逻辑来教育孩子:

        ●“别上人家家玩,净给人添麻烦。”

        ●“咱们家条件差,人家给的东西不能要,不能让别人看不起。”

        这样家庭中长大的孩子,潜意识里就会觉得低人一等,不自觉地讨好别人,从而形成“讨好型人格”。

        为了不让孩子陷入“讨好”模式,建议大家这样做。

        首先,给孩子的成长环境足够多的安全感。

        给孩子“做自己”提供强大的动力。

        也许我们的孩子,终其一生,都会是一个平凡人。从为人父母的那天起,我们就要有这样的准备和认识。

      4.jpg

       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不管他有没有按照我们期望的方向成长,都要始终对孩子怀有无条件的爱,才能给孩子做自己提供最大的动力。

        对于孩子来说,再好的教育,都比不上父母用心的陪伴。几乎每一个问题少年,都有“父母缺席”的烙印。

        所以再忙,也别忘了预留时间给孩子。

        童年应该是快乐的,纯粹的,像婴儿一样,高兴就笑,难过就哭…一旦陷入“讨好别人”的模式中,就会失去自我,失去遵从自己内心和自觉的勇气。

        当父母的应做到时常警醒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,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心中的真实情感,让孩子学会说“不”。

        亲爱的朋友,你能看出孩子的一些讨好行为吗?

        你是否也常常考虑他人而忽略了自己?

        欢迎点击文章下方“留言”按钮,分享你想说的话。

        ❖End❖

        您的每一次分享和转发,

        都是对我们莫大的赞赏!

        小新星国际教育加盟:www.liansuo.com/p/5270/

      网站首页 | 关于我们 | 联系方式 | 招聘信息 | 版权声明 | 网站地图 | 北京热线
      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永泰园14号楼 投稿QQ:1914290061 投稿邮箱:bjrenews@126.com
      Copyright © 2010 www.bjrxnews.com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北京热线 版权所有